Intosky - German Tanks and Combat Vehicles of World War. II (Chinese-English), Bron pancerna

[ Pobierz całość w formacie PDF ]
轻型坦克
I
型坦克

简介:
1931
年,奥斯瓦尔德
.
卢茨少将被任命为德国陆军的机械运输监察,
而海因兹
.
古德里安则担任其参谋长。他们都认识到德国需要建立一支装甲
部队,也需要一些轻型坦克为未来的装甲师训练人员。
1932
年,莱茵金属、
克虏伯、亨舍尔、
MAN
和戴姆勒
-
苯茨公司受命开发
5t
重的轻型坦克。设
计师们根据瑞典兰茨维克公司所开发的经验以及以前一些秘密项目开始设
计。
1933
年,德国陆军部又下令开发一种重量在
4-7t
之间的装甲车辆,定
名为农业拖拉机以绕过

凡尔塞条约

的限制。莱茵金属、克虏伯、亨舍尔、
MAN
和戴姆勒
-
苯茨公司提交的样车都十分相似,其中克虏伯公司的设计
被选中。
1934
年,一辆
PzKpfw I/A
型坦克被输出到匈牙利。
1942
年,匈牙利可能购买了一些作为训练用途。甚至连中国蒋介石政府

30
年代中后期也购买了
10
辆。此外,还有少量被输出到芬兰和克罗地亚。
PzKpfw I
型坦克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大约有
100

A

B
型的
PzKpfw I
坦克隶属于

秃鹰军团

参战,弗郎哥军队也有使用。
德国也帮助训练西班牙叛军的坦克手作战,其中包括进攻马德里的战斗。作战中,
PzKpfw I
型坦克遭遇了苏制的
T- 2 6
轻型坦克以

BT-5
快速坦克,明显落于下风。一些被西班牙共和军缴获的
PzKpfw I
型坦克被改动炮塔并安上法国的
1934/1937
年型

霍希

”25mm
反坦克炮。西班牙内战中,
B

PzKpfw I
坦克试验性的换上意大利的
20mm Breda 1935
型轻高射炮以提高其战斗力。西
班牙内战提供了德国最高统帅部一个试验武器和闪电战战术的机会。实战表明
PzKpfw I
型坦克的装甲很薄弱,仅能抵御轻武器,
由于仅装备机枪,火力也比较很差,当然这和当时对装甲力量的使用和看法有一定关系。

1942
年到
1943
年,所有仍在役的
PzKpfw I
型坦克都被去处炮塔和上部结构加装一个大的钢质箱用作运输载物车,其中一
些简单到只是把炮塔去掉,之后又被作为弹药输送车,这些车辆一直在服役甚至到
1943
年以后。

1938
年后期,德国便认为
PzKpfw I
型坦克的作战能力低下,并着手将其改装为快速侦察或者轻型步兵坦克。
C
型和
F

是完全新的设计,仅有少量部件和原来标准的
B
型一样。
PzKpfw I/C
型坦克是一种快速轻型侦察坦克。从
1942
年后期到
1943

初,戴姆勒
-
苯茨等制造商只制造了
40(46)
辆。
D

(VK 602)
则是在
C
型的基础上加厚装甲的改进型,也是有限制造型。
F

(VK 1801)
则是一种重型装甲步兵突击坦克。由于他的长相,我们今天喜欢称其为缩水老虎。从
1942

4
月到
1943

1
月,只制造了
30
辆。
1943
年中期,少量的
C
型和
F
型被配属在第
1
和第
2
装甲师参加了东线作战,之后便在南斯拉夫境内服役。

1944
年已经全部战毁。
PzKpfw I
型坦克在战前的演习大量出现,之后参与了波兰战役、西线战役以及非洲战场的不少行动。波兰战役中,
PzKpfw I
型坦克是德军陆军的主力坦克之一,大约有
1445

(
占总坦克数的
50%)
。参加非洲作战的
PzKpfw I
型坦克都加装了更大的过滤器
以及改进过的通气装置。北非战场上,德军第
5
轻型师将少量的
PzKpfw I/A
型坦克装上步兵用的便携式火焰喷射器制成喷火坦克,
 参加了
1941
年的托布鲁克战役
(
西班牙内战中
PzKpfw I/B
型坦克也做过同样的改装
)

型号详解:
I型坦克A型
Sdkfz 101 底盘序号 9001~10477 818 辆
A 型是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大量生产的战车,最初是由 Krupp 生产 135 辆,并在 1943 年 1 月又追加了 450 辆。该型战
车设置一个位于车体右侧的机枪炮塔,可由车长以手动回转;左侧为驾驶座,驾驶员由左侧的舱门进出。另外,在车身及炮塔上
有五至六个观察窗以供乘员观察。
1935年7月,德军获得了约 475 辆的 A 型战车。德国的“装甲兵之父”-海因兹.古德林将军利用这些轻型战车组建了新的兵种
-装甲兵,并利用他们成功的举行一场由装甲部队主导的演习,说服了当时在观念上传统、守旧的掌握权力的高层人物。
本型战车的武装只有两挺 7.92mm MG13 型机枪和 2250 发机枪子弹,而且其装甲薄弱。在西班牙内战时期便暴露出诸多缺点,包括
了引擎过热、出力不足、口径稍微大一点的机枪子弹在近距离就可以击穿薄弱的装甲等;国民党政府在 1935 年时向当时的德国政
府订购了 150 辆 A 型战车,但到了对日抗战爆发前只运到了 17 辆,并且在上海和南京保卫战中全都丢失了,其中的两辆还被运回
日本进行研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事爆发时,该型战车先后参与了进攻波兰及法国之役,而在 1940 年时入侵丹麦、挪威
和芬兰等国之后便转战北非直到除役为止。
I型坦克B型
底盘序号 10478~16500 675 辆
B 型的出现,起因是由于 A 型的缺点过多及其引擎过热的问题。在 A 型还在量产时,100 匹马力的新型引擎研发成功。该引擎是由
Maybach 工厂制造,并采用水冷的方式(A 型采用 Krupp 的气冷式引擎),而纳粹德国当局要求立即改装此种引擎。于是,改装过
后的车体比 A 型长约 0.4 公尺,并改称为 B 型。自 1935 年 8 月起至 1937 年 6 月,总共生产了 675 辆。
B 型车体的底盘的左、右两边各增加了一个支轮及承载轮,并重新设计引擎上部的散热机制以利水冷式引擎散热,至于车体的样式
则与 A 型相同。另外,B 型在武装方面仍然是两挺 7.92mm MG13 型机枪,但机动性及速度均略有提升。
B 型战车自 1935 年开始服役,至 1941 年的下半年开始除役。几乎所有的纳粹德军装甲部队中都有它的影子,而部份的 B 型则改装
成 Panzerjäger I 反战车自走炮及指挥战车。
I型坦克C型
VK 601 底盘序号 150101~150140 40 辆
1937 年,德国兵器局要求研发一种快速侦察战车。于是,Krauss-Maffei 公司受命在一号战车的基础上开发全新的战车底盘,而
车体的上部和炮塔则交由 D.Benz 工厂研发。在生产了一辆原型车(0 型)后进行一连串的测试,并针对承载轮、履带及引擎进行
修改。到了 1941 年 10 月为止共生产了 40 辆。
该型战车采用 Maybach HL45 P 型的 150 匹马力引擎,其时速高达 79 公里。而炮塔上的车长指挥塔(Cupola)的样式与二号战车
的相同,其武装则为一挺 7.92mm EW141 型高射速机枪(战斗机使用的)和一挺 7.92mm MG34 型机枪,乘员也只有两个人。
1943年3月,两辆C型送到东线战场上做实战测试,而其它的战车则交由第十八预备战车团当做训练用途。
 I型坦克F型
VK 1801 底盘序号 150301~150330 30 辆
1939 年 12 月 22 日,德国兵器局要求 Krauss-Maffei 公司制造支持步兵作战的战车,其装甲防护必须强化。于是,编号 VK 1801
的十八吨级战车应运而生;F 型战车是根据一号战车的基础发展而来的。该型战车的正面有八公分厚的重装甲,以及和 C 型战车相
同的交错层迭式承载轮的搭配-在当时,八公分厚的装甲几乎可以抵挡盟军的各型反战车炮。
本型战车有一个手动回转式炮塔,配备了两挺 7.92mm MG34 型机枪,由车长操作,并有五个不同方向的观察用潜望镜供车长使用;
车体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圆形舱盖,驾驶员则主要由车体左侧的舱口出入。而驾驶座正面的观察窗的构型与虎一式重型战车初
期型的相同,所以有“迷你虎式”之称;其引擎与 C 型战车的相同,但由于车身过重,所以其最高时速只有每小时 25 公里。
1942年12月,有30辆F型战车制造完成。其中,8 辆配备至第一装甲师,服役于东线战场上,其余的则由国内的预备部队及其
它的师使用至大战结束。
变型车:
Munitionsschlepper I Ausf A (Sd.Kfz.111) - light ammunition carrier
Munitionsschlepper I Ausf A/B - cargo/ammunition carrier
Kleine Panzer Befehlswagen I (Sd.Kfz.265) - light command tank
Sanitatskraftwagen I (Sd.Kfz.265) - armoured ambulance
Pionier-Kampfwagen I - engineer tank
Panzerjager I (Sd.Kfz.101) - 47mm Pak gun carrier
Panzerjager I - 37mm Pak gun carrier
Sturmpanzer I Bison (Sd.Kfz.101) - 150mm sIG 33 gun carrier
Leichte Bergepanzer I - light recovery vehicle
Instandsetzungstrupp I - troop carrier / recovery vehicle
Fahreschulewagen / Schulfahrzeuge I - training tank
Ladungsleger auf PzKpfw I Ausf A/B (zerstorerpanzer) - explosive charge layer
Minenraumer I Ausf B - mine clearing vehicle (50 produced in 1938)
Brueckenleger I auf PzKpfw I Ausf A - light bridging vehicle (2 produced in 1939)
Flakpanzer I Ausf A (Sd.Kfz.101) - 20mm Flak 38 anti-aircraft tank
Flammemwerfer auf PzKpfw I Ausf A - flamethrower tank
比例图:
PzKpfw I Ausf.A
PzKpfw I Ausf.B
  [ Pobierz całość w formacie PDF ]

  • zanotowane.pl
  • doc.pisz.pl
  • pdf.pisz.pl
  • queen1991.htw.pl